003 正则化的概念及原因

正则化的概念及原因

简单来说,正则化是一种为了减小**测试误差**的行为(有时候会增加**训练误差**)。我们在构造机器学习模型时,最终目的是让模型在面对新数据的时候,可以有很好的表现。当你用比较复杂的模型比如神经网络,去拟合数据时,很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,这会导致模型的泛化能力下降,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使用**正则化**,让训练出来的模型没有那么复杂。

正则化的几种常用方法

  • L1 & L2范数

首先介绍一下范数的定义,假设 x是一个向量,它的 L^p范数定义: ||x||_p = (\sum_{i}^{}{|x_i|^p})^\frac{1}{p} 在目标函数后面添加一个系数的“惩罚项”是正则化的常用方式,为了防止系数过大从而让模型变得复杂。在加了正则化项之后的目标函数为: \bar{J}(w, b) = J(w, b) + \frac{\lambda}{2m}\Omega(w) 式中, \frac{\lambda}{2m} 是一个常数, m为样本个数, \lambda是一个超参数,用于控制正则化程度。

L^1 正则化时,对应惩罚项为 : \Omega(w)=||w||_1 = \sum_{i}^{}{|w_i|} L^2正则化时,对应惩罚项为 : \Omega(w)=||w||_2^2 = \sum_{i}^{}{w_i^2} 从上式可以看出,L^1正则化通过让原目标函数加上了**所有特征系数绝对值的和**来实现正则化,而L^2正则化通过让原目标函数加上了**所有特征系数的平方和**来实现正则化。

两者都是通过加上一个和项来限制参数大小,那为何 L^1 正则化就更适用于**特征选择**,而L^2 正则化更适用于**防止模型过拟合**呢?

让我们从梯度下降的角度入手,探究两者的区别。 为了方便叙述,假设数据只有两个特征即 w_1,w_2 ,考虑L^1 正则化的目标函数: \bar{J} = J +\frac{\alpha \lambda}{2m} (|w_1| +|w_2|) 在每次更新w_1时: w_1 :=w_1 - \alpha dw_1 =w_1-\frac{\alpha \lambda}{2m}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w_1} + sign(w_1)) =w_1-\frac{\alpha \lambda}{2m}sign(w_1)-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w_1} w_1为正数,则每次更新会减去一个常数;若 w_1为负数,则每次更新会加上一个常数,所以很容易产生特征的系数为 0 的情况,特征系数为 0 表示该特征不会对结果有任何影响,因此L^1正则化会让特征变得稀疏,起到特征选择的作用。

现考虑L^2正则化的目标函数: \bar{J} = J +\frac{\alpha \lambda}{2m} (w_1^2 +w_2^2) 在每次更新 w_1时: w_1 :=w_1 - \alpha dw_1 =w_1-\frac{\alpha \lambda}{2m}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w_1} + 2w_1) =(1-\frac{\alpha \lambda}{m})w_1-\frac{\alpha \lambda}{2m}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w_1} 从上式可以看出每次更新时,会对特征系数进行一个**比例的缩放**而不是像L^1正则化减去一个固定值,这会让系数趋向变小而不会变为 0,因此L^2正则化会让模型变得更简单,防止过拟合,而不会起到特征选择的作用。 以上就是 L^1, L^2正则化的作用以及区别。

下面来看一个课程中的例子,当不使用正则化,发生过拟合时: overfitting

使用 L^2正则化,正常拟合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在图中可以有比较直观的感受是,过拟合时,分类边界的起伏会更大,也就是在部分点斜率更大,而正常拟合时,分类边界更加平缓。这也是为什么在目标函数中加入“惩罚项”可以达到正则化的效果,“惩罚项”可以使每个参数趋向更小,在求导时斜率也会更小,等于变相的让模型更加简单了,更加简单的模型当然更加不容易过拟合。

训练集增强

更多的训练集是提升机器学习模型泛化能力最好的方法。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训练集包含了所有的你需要测试的数据,那么该模型的泛化能力将是100%(开个玩笑)。在实际项目中,有时候获取更多的训练数据的成本会很高,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来“创造”数据。希望在以后,GAN可以成功的应用到训练集增强领域。 对于一些特定的场景,“创造”数据其实是很简单的,例如图像识别。下面有一张6,我们可以对他采用**小幅旋转,平移,放大,缩小甚至给图片加上波动**等方法,他的标签实际还是6,但是我们已经多了很多的训练数据。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做翻转操作,因为6会翻转成9,这会变成一个错误的样本。

6本来的样子

旋转20度

平移几个像素

把里面的6放大

6翻了变成9

dropout

dropout 是一种计算方便但功能强大的正则化方法,适用于最近很火的神经网络。他的基本步骤是在每一次的迭代中,随机删除一部分节点,只训练剩下的节点。每次迭代都会随机删除,每次迭代删除的节点也都不一样,相当于每次迭代训练的都是不一样的网络,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节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模型的复杂度,从而达到正则化的效果。这点上有点类似 bagging,但是远比 bagging 来的简单。

直观理解:

dropout之前(003 正则化的概念及原因.image/14555448-622c81465960b72e.png)与dropout之后(右)

说dropout简单是因为你只需要设置一个超参数 keep_prob,这个参数的意义是每层节点随机保留的比例,比如将 keep_prob 设置为 0.7,那么就会随机30%的节点消失,消失这个动作其实很简单,只是将这一层的参数矩阵与根据 keep_prob 生成的 {0, 1} 矩阵做 逐点乘积,当然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都需要做以上的操作。

dropout的缺点在于,需要将训练集分为不同子集输入每一次的迭代,这就需要较大的训练集,所以在训练集较小的情况下,dropout的效果可能并不好。我们上面也说过,增大数据集是最好的正则化方式,所以在增大数据集的情况下,使用 dropout 需要使用的计算代价可能会比他带来正则化效果更高,这需要我们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做取舍。

earlystopping

提前终止可能是最简单的正则化方式,他适用于模型的表达能力很强的时候。这种情况下,一般训练误差会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逐渐下降,而测试误差则会先下降而后再次上升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测试误差最低的点停止训练即可。 下面还是一个DL课程中的例子,分别展示了训练1500次与2500次时的训练误差与测试误差:

训练1500次,测试集上的正确率是82%

训练2500次,测试集上的正确率是80%

可以看出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,训练误差会一直下降,而训练2500次的测试误差要高于训练1500次的测试误差,所以我们在1500次的时候停止会更好。

以上就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几种正则化方式,正则化在机器学习中占了很重的地位,在《deep learning》中介绍了更多的正则化方法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研究。

参考

《DeepLearning》 吴恩达-深度学习课程

转载 作者:Zero黑羽枫
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569efedf6985